add HTTP 的前世今生

master
Omooo 5 years ago
parent 0b432d568d
commit e630d754a5
  1. 2
      README.md
  2. 70
      blogs/Android/Framework/深入理解 Android 卷一/深入理解 init.md
  3. 71
      blogs/computer_network/HTTP 的前世今生.md

@ -172,6 +172,8 @@ Android Notes
[Http 和 Https](https://github.com/Omooo/Android-Notes/blob/master/blogs/computer_network/Http%20%E4%B8%8E%20Https.md)
[HTTP 的前世今生]
#### 笔试
[央视电影网 --- Mr.S 大佬](https://github.com/Omooo/Android-Notes/tree/master/blogs/Android/%E7%AC%94%E8%AF%95%E9%A2%98/%E5%A4%AE%E8%A7%86%E7%94%B5%E5%BD%B1%E7%BD%91%20---%20Mr.S%20%E5%A4%A7%E4%BD%AC.md)

@ -0,0 +1,70 @@
---
深入理解 init
---
#### 目录
1. 思维导图
2. 概述
3. 引入 init
4. init 进程的入口函数
5. 参考
#### 思维导图
#### 前言
init 是 Linux 系统中用户空间的第一个进程,由于 Android 是基于 Linux 内核的,所以 init 也是 Android 系统中用户空间的第一个进程,它的进程号是 1,作为一号进程,init 被赋予了很多及其重要的工作职责,总的来说主要做了以下三件事:
1. 创建和挂载启动所需的文件目录
2. 初始化和启动属性服务
3. 解析 init.rc 配置文件并启动 Zygote 进程
#### 引入 init
为了讲解 init 进程,首先要了解 Android 系统启动流程的前几步,以引入 init 进程:
1. 启动电源以及系统启动
当电源按下时引导芯片代码从预定义的地方(固化在 ROM)开始执行。加载引导程序 BootLoader 到 RAM 中,然后执行。
2. 引导程序 BootLoader
引导程序 BootLoader 是在 Android 系统开始运行前的一个小程序,它的主要作用是把系统 OS 拉起来并运行。
3. Linux 内核启动
当内核启动时,设置缓存、被保护存储器、计划列表、加载驱动。在内核完成系统设置后,它首先在系统文件中寻找 init.rc 文件,并启动 init 进程。
4. init 进程启动
init 进程做的工作比较多,主要用来初始化和启动属性服务,也用来启动 Zygote 进程。
从上面的步骤可以看出,当我们按下启动电源时,系统启动后会加载引导程序,引导程序又启动 Linux 内核,在 Linux 内核加载完成后,第一件事就是启动 init 进程。
#### init 进程的入口函数
在 Linux 内核加载完成后,它首先在系统文件中寻找 init.rc 文件,并启动 init 进程,然后查看 init 进程的入口函数 main,代码如下:
```c
int SecondStageMain(int argc, char** argv) {
//初始化属性服务
property_init();
//启动属性服务
StartPropertyService(&epoll);
//解析 init.rc 文件等
LoadBootScripts();
return 0;
}
static void LoadBootScripts() {
Parser parser = CreateParser(action_manager, service_list);
parser.ParseConfig("/init.rc");
//...
}
```

@ -0,0 +1,71 @@
---
HTTP 的前世今生
---
#### 目录
1. HTTP/0.9
2. HTTP/1.0
3. HTTP/1.1
4. HTTP/2
5. HTTP/3
6. 总结
#### HTTP/0.9
在 1989 年,蒂姆·博纳斯 - 李发表了一篇论文,提出了在互联网上构建超链接文档系统的构想,这篇文章论文中确立了三项关键技术:
1. URI:即统一资源标识符,作为互联网上资源的唯一身份
2. HTML:即超文本标记语言,描述超文本文档
3. HTTP:即超文本传输协议,用来传输超文本
这一时期的 HTTP 被定义为 0.9 版,结构比较简单,为了便于服务器和客户端处理,它也采用了纯文本。李最初设想的系统里的文档都是只读的,所以只允许用 "GET" 动作从服务器上获取 HTML 文档,并且在响应请求之后立即关闭连接,功能非常有限。
#### HTTP/1.0
1996 年正式发布了 HTTP/1.0 版本,形式上已经和现在的 HTTP 差别不大了,例如:
1. 增加了 HEAD、POST 等新方法
2. 增加了响应状态码,标记可能的出错原因
3. 引入了协议版本号概念
4. 引入了 HTTP Header(头部)的概念,让 HTTP 处理请求和响应更加灵活
5. 传输的数据不再仅限于文本
但是 HTTP/1.0 并不是一个标准,而只是一份参考文档,不具有实际约束力。
#### HTTP/1.1
1999 年,HTTP/1.1 发布了 RFC 文档,它成为了一个正式的标准,这意味着今后互联网上的所有浏览器、服务器等,只要用到了 HTTP 协议,都要严格遵循这个标准。HTTP/1.1 主要的变更点有:
1. 增加了 PUT、DELETE 等新的方法
2. 增加了缓存管理和控制
3. 明确了连接管理,允许持久连接
4. 允许响应数据分块(chunked),利于传输大文件
5. 强制要求 Host 头,让互联网主机托管成为可能
##### HTTP/2
2015 年,发布了 HTTP/2,HTTP/2 的制定充分考虑了现今互联网的现状:宽带、移动、不安全,在高度兼容 HTTP/1.1 的同时在性能改善方面做了很大努力,主要的特点有:
1. 二进制协议,不再是纯文本
2. 可发起多个请求,废弃了 1.1 里的管道
3. 使用专用算法压缩头部,减少数据传输量
4. 允许服务器主动向客户端推送数据
5. 增加了安全性,要求加密通信
虽然 HTTP/2 到今天已经四岁,也衍生了 gRPC 等新协议,但由于 HTTP/1.1 实在是太过于经典和强势,目前它的普及率还比较低,大多数网站使用的仍然是 20 年前的 HTTP/1.1。
#### HTTP/3
在 HTTP/2 还处于草案时,Google 又发明了一个新的协议,叫做 QUIC,而且还是相同的套路,继续在 Chrome 和自家服务器试玩,依托它庞大的用户量和数据量,持续推动着 QUIC 协议成为互联网上的既成事实。
在 2018 年,互联网标准化组织 IETF 正式将 QUIC 纳入 HTTP/3 的标准化制定阶段。也许两三年后就会正式发布,到时候我们可能会跳过 HTTP/2 直接进入 HTTP/3。
#### 总结
1. HTTP 协议始于蒂姆的一篇论文
2. HTTP/0.9 是个简单的文本协议,只能获取文本资源
3. HTTP/1.0 确立了大部分现在使用的技术,但它不是正式标准
4. HTTP/1.1 是目前互联网上使用最广泛的协议,功能也非常完善
5. HTTP/2 基于 Google 的 SPDY 协议,注重性能改善,但还未普及
6. HTTP/3 基于 Google 的 QUIC 协议,是将来发展的方向
Loading…
Cancel
Save